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,振聋发聩!他说:“无人飞机、无人驾驶、无人商店、无人酒店、无人银行,人去哪儿了?科技没有人,还要人干嘛???”一针见血,振聋发聩!
清晨被智能闹钟唤醒,出门坐上预约好的无人驾驶出租车,在无人商店购物,再去无人银行办业务,傍晚入住无人酒店。这幅未来生活的蓝图正加速成为现实。 不可否认,无人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。无人驾驶承诺了更低的事故率和更高的运输效率;无人银行则让复杂的金融业务在手机终端上就能完成,省去了排队等候的麻烦。 在超市,刷脸支付让结账变得轻而易举;酒店的自助入住机,出房卡的速度也确实比人工快上三倍。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,生活品质似乎也在迈向一个新台阶。 可是,这份高效便捷背后,有些角落被遗忘。老人在酒店大堂面对自助入住机摸索半小时无果,满脸通红求助,机器高速运转却无法体会其慌张无助。 无人商店里,消费者面对操作界面不知所措,便捷体验打折扣。智能管家替代不了人际温暖互动,这种孤寂感难道是现代生活终点? 便利的代价远不止于此,它还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。昆山富士康车间引入机器人后,导致七百名工人失业;开了二十年出租车的老张对无人驾驶技术深感忧虑,三千万职业司机同样焦虑不安。 一位名校硕士出身的银行职员在被裁员后转行送外卖,他反问道:“机器人能否在风雨中送药?”然而,企业却只关注效益。深圳一家无人酒店裁减了八成的前台员工,改用机器替代,利润因此翻倍,普通人的职业尊严却难以得到安放。 进一步看,机器操作精准却无法触及人类情感深度。医院里,AI能分析影像给出诊断,病人确诊癌症恐惧时,安慰他们的是医生;学校里,智能设备普及,孩子哭着想妈妈时,安慰他的是老师。 科技能计算最优路线,却无法理解子女听闻母亲生病时的归心似箭,人性温度无法用数据替代。 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地接受这一切。柳教授的质问其实也指明了方向:科技的终点是为了人,而不是取代人。人和技术,本应是相互依存的共生伙伴。 一些实践者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可能。例如,杭州一家超市就在自助结账区旁,专门开设了一个“唠嗑柜台”。老人们买完菜,可以坐下聊聊家常,店员还会耐心地教他们怎么用手机支付。 这种“半无人”模式,既节省了成本,又保留了人间的烟火气,恰恰印证了我们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“无人”,而是充满“人情味”的科技。 面对汹涌的自动化浪潮,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时,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,关注员工的再就业与职业转型。同时,科技伦理的建设也迫在眉睫,需要确保技术的发展轨道不偏离人性的方向。 柳冠中的问题,像是给飞速运转的时代机器踩下了一脚急刹车,迫使我们重新思考。 展望未来,政府、企业和教育系统都需要做出调整,不仅要培养能适应技术变革的人才,更要强调人文素养,守护人性的价值。 科技这辆列车正一路狂飙,但我们由衷地希望,它在加速前行时,能永远载着活生生的人,而不是在狂欢中,将乘客无情地甩出车厢。毕竟,让生活更美好,才是科技出发时的承诺。